三国:我不是刘封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2章 上阵父子兵,打的就是精锐(加更)(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刚回到大帐。



军中主簿樊成就送来了刘备的最新情报文书。



文书上记载:刘备已于三日前令江夏太守关兴、平东将军关平,自石阳出兵,扬言欲攻平春。



虽说北伐的大战略是刘封献的,但北伐的具体指挥调度是刘备来主持的。



正所谓:上阵父子兵。



受年龄和身份影响,刘备虽然不能再如汉中之战一般亲临前线甚至亲自翻越米仓山绕敌后方,但可以坐镇后方遥指二子为先锋,调度诸将为策应。



在与关羽讨论了曹丕可能的应对后,刘备就派江夏太守关兴、平东将军关平佯攻平春。



说是佯攻,实则也有两手准备。



就如刘封奇袭石阳一般,不能破城则罢,若能破城就大赚特赚。



“父皇让坦之和安国攻平春,平春的曹休、于禁也就不敢妄动了。我们接下来要面临的对手,应是曹丕的大将军曹仁,需提前做好迎击准备。”



刘封让樊成将情报文书的内容宣读给众将听。



这次来攻打宛城的诸将,或是刘封嫡系,或是军中仰慕刘封者。



除飞军五部的刘庆之、刘长恭、刘文泰、刘显达、刘道济留在南乡外,



嫡系将校如王平、李平;田七、寇安国、方月、潘风、俞射、穆舜、李辅、邓贤、白寿、梅敷;田忠、韩重、王当、罗信、单雄、裴庆、芈突通、北史那、舒何力、屈仙芝;



军中仰慕刘封者如岳举、杨兴、严成、何元、罗延、余化、陆文、牛宪、卢义、关冲、林胜、呼延深、鲁灼。



皆随军到了宛城。



为了避免决策失误,刘封还将敢于直谏且懂军务的虞翻也调到了帐前听命。



原本是书佐的樊成也提拔为军中主簿,负责处理机密文书、撰写军令、记录会议要务及管理档案等核心军务。



再加上赵云和黄忠,以及军中其余名气未显的曲长、屯将、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



刘封是要大将有大将,要谋士有谋士,要良将有良将,要骁士有骁士,



比起几年前在上庸时的兵少将寡,现如今的刘封才真正称得上军威震一方。



听得是曹仁要来,老黄忠一抹花白的胡须,呵呵一笑:“曹仁一介莽夫,陛下的手下败将罢了,若曹仁敢再来,老夫必为燕王殿下生擒曹仁。”



众人皆笑。



一个被己方皇帝生擒的敌国大将军,是威慑不到众人的。



小将岳举慨然请命:“杀鸡焉用宰牛刀!不劳老将军亲往,我擒曹仁,亦如探囊取物耳!”



寇安国心有不服,遂也请命:“岳将军虽擅水战,但未必擅长陆战,末将愿为前驱,生擒曹仁献于帐下!”



岳举怒道:“我也曾先登斩将,何言我不擅长陆战?你可敢与我比试武艺兵法?”



寇安国同样怒目:“比就比,我还会怕你不成?”



两人皆是赤红着眼。



麾下人多了,争斗自然也就多了。



这是人之常情。



卢义、关冲、林胜、呼延深、鲁灼五人还好,毕竟是跟着刘封雪中奋兵过的,虽然不是刘封嫡系但也是军中最早仰慕刘封的一批将校。



寇安国也对五人服气。



岳举、杨兴、严成、何元、罗延、余化、陆文、牛宪八人跟寇安国的关系就相对疏远不少。



再加上这八人以前都是关羽挑选出来的,在关羽反攻江陵的数战中也颇有功劳,其中又以岳举和杨兴二人最是骁勇。



新人不服老人,老人不服新人,这也是常态。



刘封并未刻意去阻止这种状态。



有争斗是好事。



若将校都没了争胜之心,又如何能让军卒的士气旺盛?



只要不犯背刺队友或见死不救等原则性问题,刘封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随后。



又有几员小将加入了争抢。



黄忠嘿笑一声:“曹仁虽然被陛下生擒过,好歹也是有名的骁将,如此争执而视曹仁为无物,未免也太轻敌了。



都别争了,老夫缺几个副将,想当老夫副将的都跟着老夫一起,让你们个个儿都能立功。”



刘封不由嘴角一弯。



与其余将校不同,黄忠是在场唯一一个不以军功为重的。



不论是岳举还是寇安国亦或者其他争抢的小将,都是想拿曹仁当垫脚石以求立下大功。



反观黄忠,单纯是在江陵待得太无聊了,不想在卫将军一职上养老,故而请命来前线。



对黄忠而言,这辈子剩下的寿命中,就没有比打仗更有意义的了。



至于能活多少年?



黄忠也不在乎。



心态良好!



活一天,赚一天。



运气不好,就马革裹尸,荣归故里。



运气若好,没准还能见证刘备还于旧都的荣光。



从养生学讲。



这样的黄忠,反而是更容易长寿的。



没有焦虑,没有烦心,每日吃饱喝足,倒头就睡,遇敌就砍。



反倒是诸葛亮那种劳心劳力的,最不容易长寿。



对众人的请命,刘封不置可否,而是看向了虞翻。



虞翻今年也六十了。



跟黄忠一样,都是不焦虑,不烦心,每日吃饱喝足,有事就干,没事闲心,乐观派一个。



刘封有错必然直言劝谏,没错也不会无事生非,遵循的核心就是一个在其位、谋其职。



虞翻自方才众人争执时就已经在思考,此刻刘封询问,遂不假思索地表达了态度:



“老将军虽勇,但名气也太大,倘若是老将军引兵去拦截曹仁,难骄曹仁之心;曹仁若来,必带精锐,若是正面迎击,老将军未必有胜算。”



一听虞翻这话,黄忠差点没将花白的胡须给扯断一根,当即虎眼一瞪:“虞参军,你这话就不对了。曹仁带了精锐又如何?老夫打的就是精锐!”



亦有支持黄忠的小将,或称“老将军言之有理!曹仁带的精锐,老将军带的何尝不是精锐?”,或称“曹仁是人,我们也是人,战场相遇,唯勇者胜!何惧区区曹贼!”。



等等。



虞翻没有因为黄忠的身份就给黄忠面子,也没因几个小将对黄忠支持就言辞委婉,而是直言反驳道:



“老将军分兵前往,兵力必定寡于曹仁,以寡敌众又高举旗号,此乃用兵大忌。倘若老将军有失,三军士气必然受挫,老将军败阵事小,坏了燕王殿下大计事大。”



哎哟喂?



这嘴过分了吧?



黄忠惊得吹胡子瞪眼。



以前只是听说刘封身边有个叫虞翻的说话极不中听,然而黄忠并未切身领教过,虞翻到军中后也一直都是“温文儒雅”的名仕大儒模样,黄忠还以为虞翻是个“和蔼”的老头。



不曾想。



今日虞翻竟然直接就贴脸开大了。



什么叫“倘若老将军有失,三军士气必然受挫”?



什么叫“老将军败阵事小,坏了燕王殿下大计事大”?



这意思是笃定老夫会败?



黄忠火气上头,直接请命:“燕王殿下,老夫愿立军令状,如若有失,甘愿受罚!”



赵云听得脸色一变,连忙劝谏:“汉升兄,冷静!”



军令状这是能随便立的吗?



黄忠虎眼一瞪,面向赵云,指着虞翻:“子龙,你听听!虞参军方才说的是什么话?他在质疑老夫!”



赵云无奈:“汉升兄,虞参军也是好意,你不要误会了。”



黄忠冷哼:“子龙你莫要被骗了,虞参军肯定不是好意!反正老夫要去迎击曹仁,陛下答应过的,不会因老夫年迈就不让老夫上战场。”



看着黄忠那背对着刘封的咕噜噜转动的眼神,赵云顿感无语。



好!好!好!



我就不该来劝!



为了去迎击曹仁,连陛下的名号都抬出来了是吧?



虞翻也是须发皆张,跟平日里的“和蔼”儒生完全两个样:“就算是陛下来了,老将军也不能打着旗号前往。军令状岂是儿戏?你说立就立?”



大帐内一文一武两个老头的争吵,看得年轻小将们一愣一愣的。



见识过虞翻跟刘封吹胡子瞪眼的还好,只是咧着嘴看热闹,没见过虞翻吹胡子瞪眼的,也是跟黄忠方才一样的惊愕。



这是,虞参军?



那个温文儒雅、和蔼可敬的虞参军?



“老将军,仲翔公,且先停下吧。”



见两人面红耳赤,有越吵越凶的征兆,刘封及时出声阻止。



有了刘封开口,虞翻再次恢复了往日的“儒雅”,仿佛方才没跟黄忠吵过似的。



这变脸的水平,看得众将也是一愣一愣的。



黄忠哼了哼:“愿尊燕王殿下号令。”



刘封斟酌了用词,道:“兵者,诡道也。能打要装作不能打,想打装作不想打。



不如听孤一言,此战名义上就以寇安国为主将,方月、潘风、俞射、穆舜、岳举、杨兴、严成、何元为副将。



老将军可隐于军中,决断诸事,不知老将军以为如何?”



黄忠尚未开口,寇安国就再次请命:“燕王殿下,若无老将军在,末将也能当好这主将。”



岳举本就不服寇安国,轻喝道:“你来当这诸将,众将可会服气?我第一个就不服!”



寇安国脖子一伸:“来,你我比过!你赢了主将你来当,我赢了你就听我的。”



岳举同样脖子一伸:“怕你不是好汉!”



黄忠则是低头琢磨。



若刘封不开口,黄忠自然是要争执的;可刘封如今开口了,还用的是商量的口吻,黄忠若再争执就是在打刘封的脸了。



争归争,也要看是跟谁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