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四十六章 正式成为天水王,一掌击碎天灵盖(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数日后,大宦官林招隐通过驿站,快马至湟水城。



当李瑄得知消息后,林招隐距离湟水城只有十里远。



特使前来,李瑄需要出城迎接。



放下手中公务,李瑄带着僚属和西平郡的官员,通知监军张道斌,出湟水城。



“林常侍……”



在湟水桥前,林招隐下马,李瑄微微一礼。



“不敢当,不敢当……”



哪怕只是平常的礼节,也让林招隐受宠若惊。



他不顾疲倦,赶紧向李瑄回礼。



一般情况下,特使不论到哪,都是鼻孔朝天,就算是节度使、都督,也得笑脸相迎。



但李瑄不一样!



一战天下惊,今已王爵加身。



作为李隆基的内侍,他清楚李瑄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



也知道高力士对李瑄的看重,如果得罪李瑄,高力士一定会整死他。



“林常侍远道而来,请回湟水城,已为你准备宴席。”



李瑄就要邀林招隐入湟水城。



“请李大夫先接诏书……”



林招隐暂不入城,问候过后,收敛神色,请李瑄接旨。



李瑄和僚属立刻恭敬而立。



林招隐这边也在准备。



在林招隐拿出诏书后,随行的羽林郎将印玺、衣袍、冠带,放在托盘上,站在林招隐后方。



“楚国公李瑄封天水郡王诏!”



林招隐刚宣读正题后,李瑄的僚属皆侧目。



王加在李帅身上!



虽有预料,但确认诏书,让僚属们振奋,为李帅感到高兴。



他们见证李瑄封王,也是关键之战的参与者。



“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节度上柱国楚国公瑄,文韬武略,立身边塞,破吐蕃之侵,威服戎狄……今封天水郡王,实封一千五百户……”



林招隐宣读诏书后,羽林郎携带王印和衣袍、冠带上前几步。



“臣李瑄领旨谢恩……”



李瑄一拜后,接过诏书。



然后李瑄的亲卫上前接过羽林郎手中的托盘。



李瑄虽然心中没有波动,但脸色却是很激动,很惊喜的样子。



他要让林招隐看到他的喜悦,让李隆基知道他的高兴。



封郡王,不是他的目标。



“天水王,今后还请您多多关照。”



林招隐改变对李瑄的称呼。



“林常侍在禁中,我哪能关照呢!回去后还要靠林常侍美言几句。”



李瑄向林招隐客套一声。



“哪里!这是中书省和兵部的文书,由我转交,请天水王过目。”



林招隐摆了摆手,又将两份文书交给李瑄。



李瑄打开文书,发现是准许建立神策军、绥戎军、定戎军的文书。



同意李瑄的建议,任南霁云为神策军使,李晟和张万福为神策军副使。



绥戎军使为段秀实,定戎军使为曲环。



青海郡太守刘晏、积石郡太守杨绾、柏海太守高适。



许多将领的职事官和勋官被晋升。



其他获得英雄勋章者,入朝后会被圣人加封。



苏毗王没陵赞被封为怀仁王。



成为李瑄管辖区域内,唯二的王。



其他的胡人部落,直接由大唐新设计的郡县管理。



李瑄可以随意调动那些胡人部落的兵马和人力资源。



除了文书,每个官吏的敕牒和鱼符都有携带。



在亲卫的拱卫下,李瑄和林招隐一起回湟水城。



节度使府衙内设宴款待,为林招隐接风洗尘。



宴会席间,推杯换盏以后,林招隐问李瑄:“圣人特意让我询问天水王,大概什么时候,可以押送吐蕃赞普和吐蕃诸王大臣回长安?圣人想要早点目睹这种功绩。”



如果是死人,直接传首长安。而主帅献俘,是将帅的荣耀。



当初李瑄生擒乌苏米施,加上王忠嗣胸怀宽广,使李瑄声名满长安。



而这一次的献俘虏,必有由李瑄出马,派任何一镇的副帅,都不得李隆基心意。



“吐蕃龟缩回雪域高原,目前还不知其内形势。征服的通颊、苏毗、党项、青海吐谷浑等,还未彻底稳定。需待神策、绥戎、定戎三军完成组建,将河西、河东、朔方的骑、步抽调离开,我才可以回长安向圣人献俘虏。预计五月底到六月出发,八月之前到达长安……”



李瑄向林招隐回答道。



只要神策等军没有建立好,他就一日无法回到长安。



“天水王深谋远虑,为国家为圣人鞠躬尽瘁。我会将此话转达给圣人。”



林招隐点了点头。主帅有诸多考虑,他无法多问。



现在已经三月下旬,八月之前到长安,也没多长时间。



李瑄又陪林招隐聊天一些长安的事情,林招隐知无不言,还告诉李瑄他的家人皆被受封。



见张道斌来拜见林招隐时,李瑄才起身失陪,给他们两个太监说话的空间。



宴会上,僚属们纷纷向李瑄敬酒,祝贺李瑄封王。



此时,高适和刘晏在宴会上,他们两人心情复杂。



判官、行军司马,到新郡太守,还能掌握胡人兵权。



无疑是高升的!



但李瑄把最心腹的判官调走,很明显是志不在此。



意味着他们将脱离李瑄。



李瑄经常流露出澄清四海的志向,使天下间海晏河清。



而李瑄的入相之势,再明显不过。



就看圣人能不能过去心中的坎,让刚及冠的李瑄,坐上天下文人士子最向往的职位。



郡王虽是王,但宰相位更重。



因为王只是爵位。宰相是权力。



是李瑄的权力,衬托出现在天水王的显赫。



一个身为王的宰相,将贵气逼人,



长安其他的郡王都是遛狗逗鸟的闲人,不敢掺和一丝一毫的政事。



“两位太守,祝贺你们成为一地父母官,希望将来有一日能完成心中的抱负。”



李瑄看刘晏和高适向他敬酒,欲言又止的模样,主动开口。



“我受天水王的恩德,只是遗憾时间太短,没有机会报答!”



刘晏一脸难过地说道。



几年时间,他从一小小的县令,摇身一变为大郡太守,全赖李瑄。



“我为国家推选贤人,你们尽忠为国,就是对我的回报。虽尔治下多为胡人,但我相信你们终有一天,会飞往更高的地方。安民之道,在察民间疾苦也!不要想着是国家养育百姓,而是百姓养育国家。”



李瑄笑了一笑,对高适和刘晏安慰道。



他一直有一件非常苦恼的事情,就是担心他造反的时候,他麾下的将领,特别是文官,不听从的他。



反而回过头对他口诛笔伐。



他为心中的理想,可放弃一切。



但在根深蒂固的思想中,或许他就是一王莽、曹操一样的反贼。



他之前一心想着提拔贤臣。



而贤臣们面对那种事情,或许会与他背道而驰。



不过即便知道有那么一天,李瑄也会坚定不移的用他们。



李瑄不忘思考对策,希望有上等的计策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



“达夫,如果我们天各一方,别忘了书给我一篇诗歌,我只要你安好,不要寄来思念。”



李瑄又动情地向高适说道。



蝴蝶效应,已经在高适身上体现。



李瑄明显感觉到,历史上高适的有些名作,不会再出现了。



反而是更多雄阔的山河壮丽停留在他的笔下,堪称千古绝句。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这样的失意和不得志,高适不可能再作出来。



甚至他“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都转而变成豪放的诗歌。



李瑄虽抄袭名篇,但从不抄袭这个时代的诗人。



即便如此,也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但愿还能与李帅一起骑马跨越大好山河。”



高适本阔达,也不禁流泪。



天宝三载的时候,他已经穷困潦倒了。



自幽州归来,前途一片黑暗。



刘晏好歹贵为县令,而他是一介白身。



李帅是他真正的伯乐。



没有李帅,他都想回老家耕种了。哪还有今日的扬名?



在李瑄身上,高适看到他为官的方向和人生的意义。



崇敬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李瑄只是拍了拍高适的肩膀,又转而向其他僚属。



今日宴会只有李晟和张万福两名将领。



二人都想继续追随李瑄。



他们也是刚知道自己被李瑄提拔为神策军的副将。



“我想入长安为官,你们要追随我入长安吗?”



李瑄反问他们。



二人顿时说不出话来。



“你们年少,我也年轻。我们会有机会的。我的神策,所向无敌。神策成军,可不要辱没威名。”



李瑄又安抚他们一句。



“我等谨记!”



李晟和张万福坚定地说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