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四十三章 封王,天下各国的态度(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按照勋章制度,李隆基授予李瑄玉麟勋章。



并亲自选玉,交给匠人。



李隆基下令赏赐李瑄彩缎千匹,黄金五十斤,金器一百件,玉器一百件,漆器两百件。



大唐一斤为十六两,五十斤黄金为八百两。



虽比起李瑄献上的金银珠宝不算什么,但这是对臣子最顶格的赏赐。



“朕曾下诏,擒杀尺带珠丹者,封异姓王。楚国公为宗室,破敌寇、擒赞普、立天功……”



李隆基缓缓地向台下的大臣说道。



他希望早些确定李瑄的封爵。



唐初大唐“非李姓不王”。



吴王杜伏威、燕郡王罗艺、彭城郡王刘季真、北平郡王高开道、定襄郡王胡大恩等都是作为“诸侯”追随大唐,从而获得了王爵,并且他们都被皇帝赐姓为李。



这也是历朝历代的普遍现象。一个诸侯拥护李氏立国,总不能封一个普通的爵位吧!



武周时期封梁王武三思、魏王武承嗣、定王武攸暨等武氏子弟,当属正常现象。



发动神龙政变,将武则天赶下台,复辟李氏的功臣,被封为异姓王,如汉阳王张柬之、博陵王崔玄暐、扶阳王桓彦范、南阳王袁恕己、平阳王敬晖以及辽阳郡王李多祚。



这些人的结局虽不太好,但属于大唐真正的异姓王。



李多祚这个名义一听就是皇帝赐的名字,而李多祚是靺鞨族。



哪怕是汉族的李氏,只要不是宗室,被封王也算异姓王。



到李隆基时代,只封一些胡人部落酋长为王。



大臣们还未踏足这个领域。



事实上,李隆基早就有封异姓王的念想。



因为他认为盛世非乱世,除了太子皇子,其他大臣不论谁造反,都会受到口诛笔伐,功亏一篑。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民间,特别是两京地区,对李隆基的拥戴甚高。



郡王,其后代无法继承,按照制度,只能继承国公之位。



给予荣耀一时的地位,换来忠心耿耿,是李隆基想要的。



而李隆基未想到短短几年,宗室李瑄异军突起,势不可挡。



封王也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实李隆基早有计划,哪怕李瑄没擒到尺带珠丹,甚至尺带珠丹跑掉,只要战胜吐蕃,就封李瑄为王。



只是李瑄擒拿尺带珠丹,给李隆基一种迫切的想法,让李瑄早得王位。



而李瑄封王,一定是郡王。



凡爵九等,亲王名义食邑万户,为正一品。



郡王为从一品,名义食邑五千户。



亲王只有皇帝的儿子可封,而郡王是皇太子的儿子,亦或者受皇帝喜爱的皇孙。



这些亲王公主的封爵,皆有实封。



封亲王需要“封王典礼”,郡王则只需册封诏书即可。



郡王的正妻为妃,媵妾也有品级,为正七品,但有数量规定。



一般情况下,母亦为妃,哪怕逝去也会追封。



而封地也有严格要求,名山大川不封,畿内不封。



李隆基重新陈述封王事宜,虽然在文武大臣们的意料之中;但结果出来,依旧让他们面面相觑。



哪怕是信安王李祎,也是承袭太宗皇帝十一子李嚣的爵位,然后在开元十二年被李隆基封为信安郡王。



信安王尊贵的身份在前,然后才立下战功。



和李瑄的性质不同,李瑄是将家族失去的荣耀捡起,难度堪比异姓王。



朝堂上足足沉默十几个呼吸,鸦雀无声。



“啪啪……”



李林甫举起板笏,带头拍打手掌。



而后裴宽也以板笏击掌。



顷刻间,整个朝堂响起赞扬声,大臣们的脸上都带着笑容。



这种板笏击掌的声音,代表着李隆基英明的决定。



以笏击掌是朝堂上的传统。



当然,也不是谁都能带头以板笏而击。



必须是三品以上,有威望的大臣,多是宰相。



若是坐在兴庆殿后面,一个萌荫父辈的五品官突然如此,不仅朝堂会哗然,李隆基也会不高兴。



这种大臣想要汇报,要出班先拜后奏。



木已成舟的事情,李林甫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反驳李隆基,哪怕他恨李瑄恨牙痒,也会顺着李隆基的心意。



李隆基看着朝堂一片和谐,微微点头,露出满足的神色。



他抬起手,板笏声才停下。



所有文武大臣都看向李隆基,他们知道圣人心里已有决定。



一般推荐官吏,大臣们还能提个建议,而封王之事,唯有看李隆基。



谁也不敢僭越。



“朕已决定,楚国公进为天水郡王,加七百户,共实封一千五百户。”



“朕亲自书写封天水郡王书……宰相、宗正寺悉知,加刻王印,服饰,冠带,与诏书一起快马送至湟水。其余赏赐随军后至……”



“今有因果,望诸卿自勉,使国家强盛,百姓欢乐。朕希望天宝封王非天水王一人,天水王之功,不可复制;诸位立下次于天水王的功绩,也可封王……”



李隆基在兴庆殿正式宣告李瑄为郡王,并对诸大臣进行勉励。



他也认为大臣们功绩不可能比得上李瑄,只要次于李瑄,他还会封王。



及冠封王!



而封王的地方也是好位置。



实封一千五百户,皇子和公主也没有这种待遇。



天水,因天河注水的传说而得名。汉武帝时以此置天水郡。



因其曾经为秦邑,魏文帝的时候置秦州。



在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之前,天水郡就是称秦州。



由于李瑄家乡在陇西,而李瑄的祖父被追封陇西郡王,天水是从陇西分离,再加上李瑄封国公之前的爵位都是在天水郡,是以李瑄被封为“天水郡王”。



到这个地位,大臣可以不称李瑄官职,称为“天水王”。



而李瑄直属的官吏,还得称李瑄的官职。



大臣们在李隆基话落不久,纷纷叫好。



至于有几人真心为李瑄高兴,就不得而知了。



虽然李隆基勉励诸臣,但大臣们都清楚,在开疆扩土的时代,唯军功者,方可封王。



宰相、大臣,哪怕是李林甫这种,都没有封王的可能。



圣人钟爱军功者,使许多大臣产生让子嗣去边关的想法。



而草原和雪域高原的战事,很可能因此宴然,平时军功者多出两地。



现想立军功,非常困难。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李瑄封王后,已逝去的母亲,被追封为宋国夫人。



李瑄的一些堂兄弟,伯父,也因此得到升迁调动。



李瑄的三个姐姐被封为郡夫人,李瑄的妹妹李玉莹更是被封为云阳县主。



下朝后,李隆基选定林招隐为特使,并提前嘱咐林招隐。见到李瑄后,询问几时能稳定局势,回长安献尺带珠丹等吐蕃诸王大臣?



所以李隆基催促对陇右官吏的官职安排要迅速到位。



只有这些安排到位,李瑄才能完成布置,回到长安。



……



长安,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天。



李瑄封天水王的消息,以极快的速度,传遍长安城。



上到王公贵族,下到贩夫走卒,都在谈论天水王的事迹,“李将军”这个称呼将远去,以后朝野都以天水王尊称。



从一介白身,到及冠封王,古今未有。



少年们,游侠们,纨绔子弟,贵族子弟,无不把李瑄当成崇拜的对象。



甚至还有模仿李瑄走路,以前的走花马,变成吟诵李瑄的《塞下曲》、《河陇取》等。



甚至还有人在旁边弹奏乐器,无数人围观。



连外出种地的百姓,蹲在地头歇息的时候,谈论的都是李瑄的英雄事迹。



当初追随李瑄的文人士子,都身居高位。无数文人因没有去河陇而扼腕叹息。



长安的龙首原靶场上,习武练箭比以往多数十倍。



平康坊的青楼内,李瑄的诗歌从《赏牡丹》、《江南春》、《忆江南》,到诸多边塞曲,都成为最火热的曲目。



青楼的妓女若不会弹奏李瑄的名曲,价格要低一倍,若因此技艺精湛,价格则翻数倍。



曾经李瑄去过的酒肆、茶肆,哪怕是李瑄没出名前,都日进斗金。



据说李瑄喜欢穿圆领袍的样式,都供不应求。



还有一些长安士庶,想跨越千山万水,一观黄河的源头,写出诗篇。



李瑄未婚配,连公主都希望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瑄。



无数权贵想要提亲,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成为郡王妃,以此得荣华富贵。



当今李适之一脉,是唯一可以与杨氏抗衡的家族,跟天水王攀上关系,就不必害怕杨氏的算计。



宋国公府。



“父亲、祖父,今七郎凭功封天水王,你们泉下有知,可以安息了。”



李适之在李象、李承乾的灵位前祭拜,老泪纵横,哽咽失声。



李适之是李象老而弥坚时生下的幼子,他七八岁的时候,李象就离开人世。



那个时候,李适之家族正式破落。



好在武则天杀李姓宗室杀得太多。



在神龙政变后,为提升皇室的影响力,朝廷开始优渥提拔太宗皇帝的后代,在这种背景下,李适之登上政治的舞台。



李适之性情疏狂,甚至有时候没有丝毫心机,通俗的讲就是“愚蠢”。



但李适之治理地方,以强干、务实而著称,他不贪污受贿,政治宽和,使百姓和下属爱戴。



一连任职十来个地方,李适之有口皆碑。



开元二十四年,李隆基鉴于谷水、洛水年年泛滥,耗费民力,遂命李适之修筑堤防。当时任河南尹的李适之动用内库钱财,修筑上阳、积翠、月陂三大堤防,成功抵御谷洛水患。



李隆基龙心大悦,为李适之勒石记功,并让永王李璘书写碑文,令前太子李瑛题写碑额。



从这里起,李适之就有入相之势。



幽州节度使的戎马生涯,立下边功。



当李隆基将李适之调往朝廷的时候,虽未立即拜相,但入相之势更为明显,其他宰相候选人皆不如李适之势大。



李适之一直想使祖父李承乾和父亲李象的归葬昭陵,陪伴太宗皇帝。



在幽州节度使的时候,凭借李隆基的信任,完成这一愿望。



但权相李林甫把持朝政,立仗马使谏官无声。



李适之第一次感受到宰相非无所不能,在朝堂上举步维艰。



是李瑄在关键的金矿事件上出手,使李适之逃过一劫,并打击到李林甫的声威,此后的几年,更是逼得李林甫节节败退。



李适之从未想过他的儿子能有超过卫霍的一天。



天水王,也无愧列祖列宗。



李适之也想过,以李瑄越来越强盛的声望,加上文坛的名声,哪怕圣人百年之后,太子继位,也得对李瑄恭敬。



“父亲,汝阳王来拜访您。”



在李适之跪拜先祖的时候,李霅向李适之提醒。



“大郎等还是要努力,因为弟弟而富贵,不是多么荣耀的事情,最起码要谦逊、务实,以免被人嘲笑。”



李适之明白今日不是哭泣的时候,遂起身向李霅说道。



“孩儿明白!”



李霅拱手,汗颜无地。



他是户部侍郎,早已感受到压力,知道朝野许多议论他靠弟弟当上侍郎的高位。



虽确实如此,但让李霅更为努力,不敢懈怠。



发生这么大的事情,平时和李适之一起喝酒养鸟的朋友,自然要亲自过来拜贺。



……



右相府。



李林甫处理完政务回到右相府。



他心中更为落寞,李瑄绝对不是封王爵这么简单,将来李瑄入朝已经是必然。



他必须想办法,提高圣人对他的信任。



他总觉得李瑄这小贼不是省油的灯,感受到太子的威胁后,会对太子动手。



这段时间,他想坐山观虎斗,对待李瑄的事情上,不再主动出击,以静制动,方为上策。



李林甫已经到顶峰锐气,几年时间被李瑄消磨得一干二净。



吃一堑,长一智。



他吃了好几堑,才反应过来。



李林甫恨李瑄恨得咬牙切齿的时候,心底也对李瑄产生一种敬佩。



如以前的张九龄,他都不屑一顾,认为张九龄只是沽名卖直,用来钓取名声。



如果不是文坛领袖的身份,张九龄必无法拜相。



而李瑄屡克他算计,且使他多次一败涂地。



李瑄那彪炳的武功,让李林甫看到太公尚父庙内名将的风采。



甚至李瑄每一首诗,李林甫都会第一时间诵读,也不知道是太恨李瑄,还是怎么回事。



李瑄的诗,一字一句,他记得一清二楚。



天下大诗人那么多,只有两个人的诗他全部会背,一个是李隆基,另一个李瑄。



而王维、李白、王昌龄等大诗人写诗数以百计,李林甫只记得他们的名篇。



他已无数次叹息,李适之能有李瑄这样的好儿子。



李岫知道李林甫心情不好,他出门将李林甫接入府邸。



“大郎不必如此,圣人封天水王,我在朝堂上击笏,私下怎能不高兴呢!”



李林甫向李岫说道,强颜欢笑。



他见李岫如此,心中还是很欣慰的,这么多儿子,也只有李岫能得他心意。



不是他儿子不够优秀,只是李瑄太邪门。



等时机成熟,他儿子也有宰相之才。



不过想到今后的处境,李林甫暗叹一声:“大郎,与我去嘉猷观祈福吧!”



他知自己是逃避,像是逃避一切烦恼,在嘉猷观中清净。



有时候李林甫也向往生道合一,追逐长生不死的境界。



在清净之地,心平气和的时候,李林甫想过如果能保全后代,他宁愿卸下重担,归隐山林。



几年时间,他日渐衰老,心力憔悴,权势逐渐被剥夺,让他这个曾经不信道,只信自己的人,面向道祖。



然李林甫知道,这只是他一厢情愿。先不说李瑄的虎视眈眈,太子继位是他永远无法绕过去的槛。



“拜见伯父……”



李林甫到嘉猷观的时候,他的表侄女姜月瑶也在这里。



她轻声细语,向李林甫一拜。



由于姜皎的关系,李林甫善待姜氏子女,“弄獐宰相”的笑话就是从姜氏而来。



也因如此,姜氏子女对李林甫很感激。



“月瑶来了。”



李林甫看见现已是亭亭玉立,花容月貌的姜月瑶,露出一丝笑容。



好久未见,月瑶已经长这么大了。



看到姜月瑶,他忽然有一种念想,能否将姜月瑶嫁给李瑄?



他可以以李瑄及冠封王未有郡王妃为由,直接向圣人请求婚事。



许多事情,李林甫有心无力,先和李瑄牵扯上,不一定是坏事。



有这层关系,李瑄不至于在他死后整他全家吧!



如果去找李适之,肯定会被拒之门外,李瑄也是油盐不进。



直接去找李隆基……



李林甫又突然觉得不妥,李瑄现在掌握三十万兵马,他首席宰相与李瑄靠得太近,难免会被猜忌。



除非李瑄被解去兵马,回到长安。



李林甫自顾自地摇头,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



入嘉猷观,他的女儿李腾空继续为李林甫讲道德经。



李岫和姜月瑶在旁边听。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李林甫又迷茫了,不去争,他哪有今日的地位。



直到李腾空细讲此此话的含义,他才终于明白,他好像走错了道路。



贤明与奸佞,好与坏,一步错,步步错,直至找不到回路,也不知归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