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学时代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七十六章 这不是在考验干部的想象力!(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茶馆内部,先前的会议室内,一壶龙井放置于桌面,警卫员悄然离去,带上房门。



会议室外面站着两名警卫员,负责安全事务。



刘微立于座位上,右手提起茶壶,亲自给庄前鼎和余华倒茶,而后再给林婉和自己分别倒上。



倒完,喝茶。



余华端起茶杯,抿了一口龙井,嗯,还是熟悉的味道,好喝。



四人喝过茶,刘微率先放下茶杯,进入正题。



“余同学,是什么事情特别重要?”刘微看了一眼庄教授,询问道。



“刘管家,瑾瑜,今天这次见面是因为一项足以改变中华命运的技术。”余华没有废话,直接开门见山,双眼凝望面前的刘微与林婉,话音郑重且肃穆。



足以改变中华命运的技术?



“余同学,是什么技术?”刘微闻言,略微错愕,面容变了变,语气有些疑惑且肃穆。



余华自然不会无的放矢,那么,这项足以改变中华命运的技术,究竟是什么?



话音一出,刘微和林婉的目光,尽数凝聚于余华身上。



余华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目光转而投向身旁的庄前鼎。



“氧气顶吹转炉技术。”



庄前鼎沉声道,从公文包内取出随身携带的氧气顶吹转炉设计图纸,放在桌面,递向刘微:“这项技术由余华开创,基于氧气炼钢原理,通过氧枪将高纯度氧气送入炼钢转炉内,实现高效率炼钢过程,当前平炉炼钢一炉所需时间大约为7——12小时,氧气顶吹转炉炼钢一炉所需时间约25—40分钟,实际上,钢水冶炼反应时间仅为15分钟左右。”



“15分钟?!”伴随着庄前鼎教授话音落下,在刘微还处于一知半解的懵懂状态时,对钢铁冶金稍有了解的林婉,已经瞪大了眼睛,露出极其震撼的表情。



“是的,十五分钟冶炼完毕,其余时间皆为装料与出钢。”余华这时出声,点头肯定道。



十五分钟的钢水冶炼反应时间。



25分钟—40分钟总耗时区间。



林婉小心翼翼拿起这份氧气顶吹转炉设计图纸,眼眸仔细注视,此时此刻,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她内心的震撼与不可思议。



“林婉同志,这个十五分钟冶炼时间,有什么不同寻常或者特别的地方吗?”看着林婉的反应,再感受到余华和庄前鼎的肃穆,并不熟悉钢铁行业的刘微,心中充满疑惑,稍微整理了一下措辞,询问道。



看样子,这项技术的确很了不起的样子。



“教授同志,这个冶炼时间本身就极为不正常,假设100吨平炉,炼一炉钢铁需要7个小时,那么一天24小时只能炼大概三炉钢水,不考虑钢渣与其他物质的质量损失,那么理想总质量等于300吨。”



林婉听到刘微的询问,终于从震撼之中回过神来,短暂理了理思绪,缓缓讲解道:“现在按照这项氧气顶吹转炉技术冶炼时间计算,假设同样为100吨转炉,取30分钟炼好一炉,一天24小时可以冶炼48炉,48炉乘以100吨是多少?”



“48炉乘以100吨是多少……”刘微愣住了。



这一刻,他真的愣住了。



整个人大脑轰的一下,瞬间陷入空白,一个数字回荡于脑海中央——4800吨!



物质:钢铁!



看着刘微呆滞且不可思议的表情,余华与林婉互相对视一眼,并未出声提醒,唯有教授同志明白这个数据的概念后,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氧气顶吹转炉技术的真实价值与重要性。



毫不夸张的说,氧气顶吹转炉技术完全可以决定1937年中华的国运与未来。



唯有理解其价值与重要性,才能充分对其实施保护。



整个中华能够确保氧气顶吹转炉不落入日本人之手,唯有组织。



会议室内保持安静,三人默不作声,让刘微安静消化这个震撼到爆炸的消息。



“庄教授,余同学,也就是,氧气顶吹转炉每天能炼4800吨钢铁,对吗?”过了好几个呼吸的时间,刘微这才回过神来,堪堪消化完林婉阐述的信息,抬起头,一双眼眸透露着近乎颤抖的激动与兴奋,看向二人,言语清晰且准确的复制这个专业术语。



钢铁!



每天4800吨钢铁!



这是一个令刘微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



按照每天4800吨钢铁来计算,只要有了这个氧气顶吹转炉,等于是根据地钢铁年产量会瞬间提升到170万吨。



170万吨是什么概念?



刘微不清楚,但他可以对比,南京那边集全国之力的钢铁年产量,也不超过五万吨。



一个是一百七十万吨,一个是五万吨……



此刻,刘微感觉自己快疯了,他总算是明白平日里无比稳重的林婉,为何会作出如此反应的原因。



他娘的,这不是在考验干部的想象力,而是在摧毁干部的价值观与认知!



刘微原本以为今天要说的大事,就是庄教授疑似会帮助组织,哪儿想到余华直接给他整了这一出,直接丢了一个重磅炸弹过来。



“对,但不完全对,如果炼钢流程掌控的好,缩短装料与出钢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理论上,100T级氧气顶吹转炉日产量的确可以达到4800吨,不过我们暂时做不到100T级转炉,且陕北原料供应体系无法承受。”



庄前鼎摇了摇头,出于科学的严谨,指出要达到日产4800吨钢铁的要求,向刘微泼了一盆冷水,正声回答道:“这是由我和余华设计的2T级试验炉,单次总冶炼耗时30分钟左右,日产钢铁96吨,年产量3.5万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