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学时代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五十九章 我乐意!(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实际技术开发之中,遇到的问题将会不计其数,但林婉选择相信余华的才华和天赋,以及学业水平。



或许,余华真的能够研究出西方洋人都比不上的优秀技术。



若这种七塔式装置真如余华所言,产量可以超越西方硫酸生产设备一倍的性能,别说八千大洋,就算是砸锅卖铁,她也要支持余华搞出来。



钱很重要,在先进技术面前,不值一提。



孰轻孰重,但凡用脚趾头想都能分辨。



至于回报,林婉相信余华不会让她失望的。



“够,不过大洋越多,研发速度越快,借我八千大洋,一个半月时间搞定,如果借我一万五千大洋的话,大概二十天就能搞定。”听到这个意料之中的回答,余华嘴角含笑,朝着林婉眨了眨眼睛,打趣道。



余华很高兴,林婉没有让他失望。



“……”



好家伙,听到一万五千块大洋的树木,林婉直接翻了翻白眼,想到二十天左右就能出成果,深呼吸一口气:“那就借你一万五,越快越好,我尽量筹措资金,你大概多久要?”



“后天,关于技术研发之类的事情后续再谈,届时我会给你一份技术可行性报告,到时候或许要把你拉进来做帮手。”余华回应道。



林婉点头,接着询问道:“好,余华,我能不能再问最后一个问题?”



“当然,你问。”余华笑着。



“为什么找我借钱?这项技术的价值,我相信你非常清楚。”林婉沉默两秒,询问道。



为什么?



为什么要找她借钱,而不是别人?



别看余华要借八千大洋,甚至一万五千大洋,看似数额巨大,事实上,只要消息放出去,全国不知有多少资本家和权贵愿意借钱给余华。



这是一项足以垄断整个中华硫酸市场的尖端技术。



所谓‘借钱’,实际上是一个邀请。



“两个理由,一,凑巧遇见,找谁借不借,二,我乐意。”余华听闻,眨了眨眼睛,笑道。



话落,转身离去,走向食堂。



林婉满脸懵逼:“???”



找谁借不是借?



你乐意?



看着余华潇洒离去的模样,林婉极其无语,甚至有些哭笑不得。



“瑾瑜。”这时,已经走了一段距离的余华,忽然脚步,朝着林婉喊了一声。



“什么?”林婉抬起头。



“振兴中华,共勉之。”余华高声道。



林婉怔了一下,庄重点头:“共勉之。”



“吃饭去了。”余华笑着挥了挥手,复步而行。



“日产量可达22吨的七塔式装置……余华,谢谢你找我‘借钱’,我一定会尽快凑齐一万五千大洋。”林婉凝望渐渐走向崇德中学食堂的余华,脑海回荡着刚刚的谈话内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轻声道谢。



感谢。



源于内心深处的感谢。



尽管一万五千大洋对组织而言堪称一笔巨款,可林婉依旧十分感谢余华,因为,一旦余氏七塔技术研发成功,将使得陕北根据地拥有基本无机化学工业基础,极大程度提升整个根据地和八路军的战争潜力。



硫酸,意味着汽油和炸药。



至于汽油和炸药的重要性,无需多言。



此刻,整个情况简直堪称借钱之中的最高境界,不仅让人答应,还让人感谢来借钱。



教学楼外,阳光明媚。



沐浴于阳光之中的林婉,向着崇德中学宿舍楼而去,趁着时间还早,她要赶紧写一封亲自署名的信件,交给上级组织。



……



天津城,郊外庄园。



“一万五千大洋……”身上透出一股儒雅气质的‘教授’,嘴角抽搐,握着整份信件的右手都在微微颤抖。



颤抖的原因不为别的,一个字,钱。



列宁在上,他得从哪儿去凑这一万五千大洋出来?



队伍穷,这是举世皆知的事情,你说借个千八百的,没有问题。



而这可是整整一万五!又不是一块五,整个红色北方部和各分支组织的总储备资金加起来,也才一万大洋出头。



乖乖,简直要了老命的。



最重要的是,这个钱,不得不借!



借八千?



不行!



必须借一万五那种!



看着信件之上七塔式装置令人眼红到几乎发狂的描述和预估产量,经历过长征和各种危险战斗的教授,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窘迫过,娘的,真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右手从邹巴巴的衣兜里取出一根香烟,点燃,刘教授深深吸了一口,吐出白色烟雾:“以前都是我们队伍给百姓打欠条,这下子好了,这位天才找我们打欠条来了,大家商量一下吧,怎么给他筹钱。”



说句老实话,真的没天理,借钱借到穷人身上来了,他算是记住青鸾同志这位好友的行径和姓名。



余华,学生,科研天才,原名余桦,1937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向我北方部青鸾同志借钱搞技术研究!



数目,一万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